科普:《生化危机》和《最后生还者》中的病毒比较 谁的杀伤力更大?

2020-06-04 11:45

6月19日,顽皮狗制作的《最后生还者:第二部》将与玩家正式见面,作为末日题材的经典游戏,质量自然无需多说。喜欢末日题材游戏的玩家对该主旋律的游戏想必有自己的认知,而大致的结构也基本遵从:各类病毒研发、无意或有意泄露、部分城市爆发、世界爆发、世界崩坏、末日生存这条基础线进行发展。而同样是末日题材下的《生化危机》系列与《最后生还者》则对于病毒的种类与传播方式上做了不同的选择,前者为人类制作的生物类病毒泄露进而爆发,而后者则为进化的植物类孢子病毒引起。俗话说:"事出未必无因",今天我们不聊这两款游戏的优缺点,既然"事出未必无因"。想必这两款知名游戏的制作者在构思这些病毒的时候,肯定也参考了一些当代相关的病毒学说或遗传学等。所以今天我们来从一些科学的角度聊聊这些病毒与根据"游戏"中出现病毒的延展

用科学的方式聊聊《生化危机》与《最后生还者》中的病毒

《最后生还者2》

"疾病使人蛮不讲理"—英国作家塞·约翰逊

虽然塞·约翰逊这句话多少有些绝对和武断,不过我们带着这句话回到两款游戏中发现并没有太多的偏差。《生化危机》中有为了利益研发病毒的安布雷拉、有不听任何人劝的仓库大叔、有为了找寻病毒样本什么都可以做的雇佣兵等等。而《最后生还者》中我们又看到崩坏世界中人性的扭曲与变化,为了生存可以残忍杀戮甚至食人的同样被我们成为同胞的人类。导致这些现场出现的"原罪"则是病毒

用科学的方式聊聊《生化危机》与《最后生还者》中的病毒

生化危机中的病毒

大多数人在提起"病毒"最先想到的可能会是:体积小,感染性强,会致命等等。其实进一步了解的话,病毒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还是很复杂的,但其摆脱不了的肯定是对基因的改变与侵蚀。科学中对于病毒的解释可以理解为:病毒的核心部分是少量的遗传物质,即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或者核糖核酸(RNA)构成的染色体,并在其周围包上一层蛋白质外壳。由于它并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体积极小并对抗生素等免疫。 通常当病毒感染受害细胞时,它先附着在细胞表面,用酶在细胞表面溶一个小孔,然后把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细胞,通过转录连接在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上。由于一种酶只能溶解特定种类的蛋白质,因此一种病毒能感染的生物种类也很有限

用科学的方式聊聊《生化危机》与《最后生还者》中的病毒

DNA

病毒并非一成不变,其分类也是多种多样,而从大方向来说病毒可以分为烈性病毒与温和病毒,两大类病毒在感染细胞之后的过程与方式并不相同

烈性病毒:会使细胞染色体断裂,成为合成病毒染色体的材料。合成的病毒染色体又会控制合成新的病毒蛋白质外壳,之后组装成新的病毒。最后细胞解体,放出大量子代病毒。

温和病毒:则方式比较"温和"。温和病毒只偶尔会发生上述的烈性病毒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进行一种叫做溶原周期的过程。这里提到的溶源周期根据百科解释为:温和噬菌体在吸附和侵入宿主细胞后,将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或以质粒形式存在细胞内),随宿主DNA复制而同步复制,随宿主细胞分裂而传递两个子细胞中,宿主细胞则可正常繁殖,以上过程称为"溶源周期"。但在一定条件下,噬菌体基因组可进行复制,产生并释放子代噬菌体,即"溶菌周期"。在这个过程中,病毒比较稳定地寄生在细胞中,细胞会继续生存、增殖,时而放出少量病毒。这种被温和病毒感染后仍生存的细胞叫做溶原细胞,溶原细胞对已感染的同种病毒免疫,并且在分裂时,会把这种溶原性传给子代细胞不经干预的话,溶原性几乎可以半永久性地传下去。那么这些病毒放到游戏中会是如何呢?之前我们提到的两种游戏中出现的病毒到底是烈性病毒还是温和病毒呢?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