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州隆丰中学校园暴力事件 女生被掌掴14次 引起校园暴力的原因(8)

2017-04-04 07:22
 
对策
 
学校要做好预防与疏导
 
通过课程设置改变现状
 
今年5月,国务院要求全国中小学对校园欺凌事件开展专项治理,分为4-7月、9-12月两个阶段进行。通知明确,在第一阶段,中小学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同时还需加强预防、及时处理等。而在第二阶段,则是针对第一阶段进行从学校到省的逐级检查。
 
具体落实到每个学校,又是如何操作的?“学校要做的,一是预防,二是疏导。”广州市从化区第七中学校长庾浣冰向新快报记者解释,预防分为事前预防和事后干预:前者主要是思想教育,通过校规班规的建设和心理辅导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后者则要及时发现问题,关键是要主控传播,因为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快,所以传播很容易变成传染,此外要对涉嫌犯罪的进行依法明处。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庾浣冰还表示,最主要的问题是疏导,而这区别于事前预防。“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精力旺盛,学校应从课程方面来把学生旺盛的精力、注意力引导到有益的活动中去。”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学校在除国家课程外,还提供更多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发展。“如果学校的课程变了,学生就会变,学生变了,学校就会变。”与此同时,庾浣冰强调,目前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时,老师处理事件的专业能力还有待提升,应增加这方面的专业培训。
 
对策
 
教会孩子觉察自己, 家长碎片化陪伴也很重要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欺凌?李珏认为,孩子的个性,具有内敛、退缩等人格特质,比较倾向于容易受到攻击。与此同时,还有家庭环境因素,即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父母的自尊水平、孩子受保护的程度,都会影响孩子是否在人际交往中成为退缩回避型,一旦如此,则容易被欺负。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父母的人格特性、交往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榜样。”李珏说,父母与他人交往、处理事情的方式都是攻击型的,实际上孩子都会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此外,欺凌者通常带有情绪问题,如在家庭中受到否定、言语攻击、打骂等,当愤怒等情绪无法发泄时,便会通过投射、转移到外界,在对外攻击中实现宣泄。
 
 “当孩子被欺凌,很多父母第一个反应即是要还孩子一个公道正义,想着如何去处罚欺凌者,反而少了对孩子的关注与引导教育。”李珏认为,父母有个误区,即认为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替孩子解决这件事情,但其实这是“越了位”,事件的解决者是孩子而不应是家长。面对欺凌,李珏建议,家长要做的是先全面了解事件,不能一上来就把全部责任推给对方,然后想着怎么惩罚。“父母不能老是过于替代,否则孩子容易不堪一击”,李珏说,相较于惩罚对方,更重要的是训练孩子在这过程中对自我如何认识,如何去正确处理,并吸取经验。 东方前沿网
 
 “教会孩子觉察自己,对自我认识清晰后,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便会有一定的应对方式。当孩子还没有这种能力时,谁来教是很重要的。”李珏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之所以经常说父母多陪伴孩子,便是这个原因。但父母不用把陪伴想得太复杂,实际上可以进行碎片化的陪伴,如每天吃饭过程中与孩子聊上几分钟,倾听孩子说什么,营造家庭支持的氛围,让孩子有在家庭中表达的习惯。而这也是家庭方面“防欺凌”的重要方式。
 
李珏坦言,如果孩子长期受到欺凌,并如上述说的,一方面学不到有效的应对方式,另一方面平时没有家庭支持的氛围,则情绪上容易进入抑郁、自我否定的状态,对人格形成不利影响,从而不断退缩到最后没法融入社会。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